随后,各地政府给地摊经济“松绑”的新闻屡见报端,多个城市发文,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。
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,地摊经济席卷而来,亦应纳入法治的轨道。据此,笔者结合法律工作的经验,对“地摊经济”的法律问题,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。
1地摊经济的法律地位
一、“地摊经济”从未被国家立法所禁止
地摊的法律名称为“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”。实际上,国家立法从未禁止“地摊经济”,如《个体工商户条例》中就规定“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的管理办法,由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”,即是国家通过授权各省制定规范的形式,认可了“地摊”的法律身份。
二、地摊长期“被撵”的原因
虽然国家未明令禁止地摊 ,但“执法部门撵着小贩跑”的新闻常见于报端。其原因不是“地摊”本身不合法,而是地摊经营常产生 “无证经营”和“占道经营”的问题,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。
(1)无证经营问题
《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》第二条规定: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从事无证无照经营。该《办法》第三条同时规定,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场所和时间,销售农副产品、日常生活用品,或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,不属于“无照经营”。换言之,除以上三种情况外,其他生意均需取得证照方可经营。
现实生活中,地摊往往是个人经营,流动性强,且绝大多数未取得证照。最突出的莫过于“路边小吃”,《食品安全法》颁布后,国家对餐饮管控越发严格,要求餐饮经营者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,未取得证照的餐饮类地摊自然存在违法问题。
(2)占道经营问题
《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》第14条规定: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,搭建建筑物、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”。
现实生活中,由于很多城市并未对地摊场所进行规划,地摊从业者往往是随处开摊,堆放货物,导致交通受阻、产生安全隐患或侵犯他人场地使用权,因此执法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执法,亦无不当。当然,部分执法部门工作缺乏方式方法,存在粗暴执法的情况,也是引起民众议论的原因。
三、鼓励地摊经济,也要依法经营和管理
由上可知,“地摊经济”不仅不被法律所禁止,而且被现行政策所鼓励。但是,地摊经济必须遵守法治原则,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良性发展,不能突破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。因此,政府作为监管部门,在鼓励、扶持、引导“地摊经济”的同时,应当坚持依法行政;而地摊从业者,亦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,依法经营。
2地摊从业者办理证照登记的法律问题
一、地摊从业者是否可不办理证照,由个人经营
由于地摊经营的门槛较低,个人完全能够胜任,因此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地摊均是由个人经营,但个人经营的弊端显而易见。
对政府管理而言,个人流动性强,无法监管到位,无法及时有效地对违法者追责。例如“三无”小吃摊点,极容易产生食品安全事故;或一些摊点卖“假古董”实行诈骗行为,采取“打一枪换个地方”的方式,导致市场环境恶化。
对从业者而言,个人经营存在诸多限制,因为《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》仅规定了在指定地点,经营农副产品(《食品安全法》颁布后,农副产品的限制实际更加严格)、日常生活用品、便民服务可不办理证照,可由个人经营,而绝大多数从业者必须办有证照。因此,个人经营容易陷入“无照经营”或“非法经营”的法律风险中。
二、地摊从业者办理“个体工商户”的可行性
地摊从业者如需办理营业执照,则需成立公司或合伙企业,不仅手续复杂,且企业治理、会计核算、税务登记等也是难题,对个人从业者挑战和负担较大,并不现实。相对而言,“个体工商户”申办程序简易,经营灵活,费用低,可帮助从业者以最小成本解决合法身份问题。
地摊
三、地摊从业者办理“个体工商户”存在的法律问题
流动地摊办理“个体工商户”,仍存在一个法律问题:根据《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》第六条规定,个体工商户法定登记事项包括:(一)经营者姓名和住所;(二)组成形式;(三)经营范围;(四)经营场所。其中,流动摊贩由于其流动性,难以确定固定的经营场所,使其缺乏申领营业执照的的法定条件。
2011年修订、2016年修正的《个体工商户条例》第29条对此问题进行了回应:“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的管理办法,由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。”这一授权条款意味着,“地摊”式个体工商户如何实现登记,将由省级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,通过地方性规章来探索解决。
实践中,已有多省对其进行了政府立法,探索“地摊”式个体工商户的合法化问题。如广东省规定,食品摊贩必须取得有效期1年的登记卡,方可营业。但亦有很多省市并未制定相关条例,存在立法空白。
鉴于国务院《个体工商户条例》已有授权性立法,在“地摊经济”席卷而来的浪潮下,笔者预计,各省将会建立和完善地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管理问题,使“固定经营场所”不再成为地摊经济的法律障碍。当然,亦不排除今后的修法中,可能会扩大“个人经营”的范围,减轻地摊从业者办“证照”的负担,对于一些可控可管的行业,允许个人经营。
3地摊从业者合法经营的法律问题
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,是地摊经营合法化的第一步,但并不是全部。在一些行业中,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才能销售特定的货品、提供特定的服务;另外,即使非特许销售的行业中,销售者亦应当销售合法的商品。这就涉及到地摊从业应办理何种资质、应如何审查商品的问题。
一、销售资质的法律问题
对销售而言,涉及销售从业资质的,从业者应当依法办理相关证照。
如销售食品(包括但不限于贩卖预包装食品、卖酒、制作小吃等)的,应当办理《食品经营许可证》,对于涉及食品加工的,经营者还需取得健康证;销售成人用品,应当取得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等。
但是,现实生活中,很多销售从业资质,均需要经营者有固定的营业场所,具备一定的仓储条件,例如办理某些类别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时,会要求加工场所的面积、清洁设施的配置等,而地摊则不可能达到此类条件。
还需注意的是,并不是所有商品均可通过地摊销售,例如窃听器、管制刀具、非法出版物、文物、香烟等,销售这些产品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。
二、采购商品的法律问题
摆地摊首先需要“进货”,采购亦应遵守法律的规定,认真审查采购货物的合法性,否则销售违法产品,从业者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。例如:部分家电、汽车用品需查明产品是否具备3C认证,化妆品需查明厂商是否具备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及国产非特殊/特殊化妆品备案,清洁用品需查明厂商是否具备《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》等。
三、对于地摊经济合法经营的建议
对于地摊从业者而言,在选择经营范围时,应当查清此项业务所需的经营证照,做到有证经营,并尽量选择对资质准入要求不高的商品类目,防止陷入无证无照经营甚至非法经营的风险;在选品时,亦应了解法律法规,采购符合法律要求的货品。
由于地摊从业者多为个人,其法律及商业知识并不完备,因此政府及社会组织应当加强法制宣导,在对地摊经济监管时,有效引导地摊从业者合法合规经营。同时,对于一些不适宜在地摊出售的商品(如保健药品、活体宠物),应当制定“负面清单”,确保地摊市场有序发展。
另外,对于目前一些准入门槛较高,但老百姓需求量大,地摊可以有效满足民众需求的行业(如一些安全性可控食品经营),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,制定相关政策,简化办证流程,合理确定准入门槛,确保监管有效和释放市场活力的有机结合和平衡。
4结语
在2020年疫情过后,“地摊经济”能够起到增加就业、带动消费、促进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。但有许多人担心,地摊经济可能陷入“一抓就死,一放就乱”的困境。诚然,在大量以个人为主体参与的市场中,监管成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难题,地摊经济的个人性、流动性、庞大性,难以避免地会引起一系列法律难题。而唯有加强关于地摊经济的法治工作,促进地摊经济的法制化、正规化,方能促进市场的稳步拓展、行业的健康发展、经济的有效运行。
TOP